科普天地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天地 >

物种故事|牛背鹭:三垟湿地的不走寻常“鹭”

发布时间:2024-07-30阅读:

编者的话:

三垟湿地是知名的观鸟胜地,并于2023年入选全省首批“浙江省观鸟胜地”名单。据最新统计,目前三垟湿地记录鸟类达145种。讲好“鸟的故事”,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三垟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的生动呈现。

为营造全民保护鸟类的良好氛围,我们精心打造“物种故事”科普专栏,以图文形式为大家介绍三垟湿地常见鸟类,解读它们的生物特性和生存繁衍的故事

19E71

摄:小红书  汉默的视觉

物种名片:牛背鹭

拉丁学名:Bubulcus ibis

鹳形目——鹭科

俗名:黄头鹭、放牛郎等。

体长50厘米左右,中型涉禽。

24BE0

摄:吴秀山


牛背鹭在我国的分布较广,集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在浙江是夏候鸟,春天从南方飞来,常在4-7月繁殖,观鸟爱好者在春夏季更易观察。


牛背鹭常栖息于稻田、水田以及湿地等环境,喜欢在树上或竹林上成群筑巢,也喜欢和同为鹭类的白鹭与夜鹭一起筑巢,每窝产卵4-9枚,经过雌雄亲鸟21-24天的轮流精心孵化后,小雏鸟便会相继破壳而出。


牛背鹭于2023年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无危”(LC)等级。

物种故事

流云满天际,草木正葱茏,正值盛夏的三垟湿地热烈而生机勃勃。万里无云的晴空下,三垟湿地林荫深处,鸟儿正在互诉密语。湿地河畔,三五成群的牛背鹭正站在树梢上歇息。

外形独“特”的牛背鹭

和羽毛纯白的白鹭相比,牛背鹭略粗短的颈部、喙部和亮眼的羽毛显得格外独特。

牛背鹭休息站立时,缩成“s”形的脖颈搭配头顶和颈部的橙黄色羽毛使它们看上去就像微微驼背的时髦小老头。飞行时头又缩到背上,颈部向下突出,看起来还像驼背。

4213D

摄:吴秀山


时髦的牛背鹭在一年中拥有夏羽和冬羽两套“衣饰”。夏季的牛背鹭羽毛主要为白色,头部和颈部为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就像华丽的礼服下摆。而在冬季,牛背鹭通体呈现素雅的白色,像极了温文尔雅的绅士。

食谱“特”别的牛背鹭

牛背鹭在饮食方面将“不走寻常路”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与其他爱吃鱼的鹭鸟相比,牛背鹭是世界上少有的以昆虫为主食的鹭鸟,同时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它小动物。

1059A

摄:吴秀山

牛背鹭独特的饮食习惯使它们和牛成为了一对奇妙CP,也是其名字的由来。牛背鹭可以从牛的皮毛中翻找出隐藏的牛虱、牛蝇等,为它们祛除身体的瘙痒;而在牛耕地翻土时,土中的虫蛹、蚯蚓等也会一并被翻找出来,成为牛背鹭的食物。

因此牛背鹭的一大喜好就是紧跟着辛勤劳作的牛或者优哉游哉地站在牛背上等待美食被送到嘴边,然后愉快地饱餐一顿。

社交“特”优的牛背鹭

牛背鹭在社交方面也是毫不胆怯,不怕人的它们经常飞到田埂之间与农民伯伯待在一起。作为农民伯伯的好助手,它们能为耕牛、田地去除害虫,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作,牛不再是耕田的助力,拖拉机的广泛使用使牛背鹭的觅食方式也与时俱进。牛背鹭胆子大、食谱广泛,聪明的它们已经学会了利用耕地作为栖息地,逐渐开始跟在大型农业机械后面觅食。

1939C

摄:吴秀山

牛背鹭们在三垟湿地快乐地生活着,欢迎你去一睹它们的美妙生活,为了保护野生鸟类,记得只观察不打扰哦!


来源:温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许航 杜樱子

生态环境和水利局 钱晋虹

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 解雷

部分图片来源小红书,若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