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24阅读:次
编者的话:
三垟湿地是知名的观鸟胜地,并于2023年入选全省首批“浙江省观鸟胜地”名单。据最新统计,目前三垟湿地记录鸟类达145种。讲好“鸟的故事”,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三垟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的生动呈现。
为营造全民保护鸟类的良好氛围,我们精心打造“物种故事”科普专栏,以图文、短视频形式为大家介绍三垟湿地常见鸟类,解读它们的生物特性和生存繁衍的故事。
拉丁学名:Turdus merula
雀形目——鸫科——鸫属
体长25厘米左右
乌鸫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华北、青海、西南、华中、东南和华南的广东大区域,范围相当广泛。乌鸫属于主要留鸟,但也有部分地区的亚种会进行迁徙。
各类森林是乌鸫的主要栖息地。在其中,乌鸫尤其喜欢林区的外围、林缘疏林、农田地旁的树林、果园以及城市公园绿地和乡村的小树丛。
乌鸫的繁殖期相当长,在每年3-8月,一般一年繁殖一窝,也有部分乌鸫一年两窝。第一窝卵数5-6枚,第二窝4-5枚。孵卵需要14天左右,这份工作由雌鸟独自承担,而雄鸟则负责周边的警戒。在这期间,雌鸟会变得非常恋巢,很少出现惊飞,一旦发现人、畜进入巢区,就会尝试以急促高亢的叫声驱离入侵者。
乌鸫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上,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物种;2023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物种故事
在这生态物种丰富多样的三垟湿地,常驻着一位深藏不露的低调歌唱家。因为通体漆黑的羽毛,纷至沓来的游客大都着迷于潋滟水光与奇艳花朵而无心留意它的存在,却都不免听到过它婉转多变的美妙歌声。其实,只要稍稍留心驻足,就能在附近的树枝上发现这歌声主人的真身——乌鸫。
到了繁殖期,乌鸫还会显出除歌唱家外的一重身份——尽责的全职父母。经过求偶、交尾后,它们就开始在树梢构筑巢窝。等到巢完成后,雌鸟就会立即开始在巢中产卵、孵卵,雄鸟则肩负起警卫巢窝的责任,在这期间,为了保护巢中卵不受伤害,雌鸟会变得比平时更不易受惊,坚定地保护自己未出世的孩子。
卵孵化完成后,乌鸫夫妻也会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职责。乌鸫属于晚成性鸟类,雏鸟刚孵化时全身无毛,眼睛也未开启,亲鸟不仅要四处寻找富有营养的昆虫、蚯蚓,把它们喂进张大嫩黄色小嘴的雏鸟嘴中,还要常常清理它们在巢中的粪便,直到雏鸟能够独立生活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看见亲鸟在树梢的巢旁忙上忙下的身影。
来源:温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黄子宸 许航
生态环境和水利局 钱晋虹
部分图片来源小红书,若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