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我院金华长博士在国际期刊《Water Research》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1阅读:

  近日,我院金华长博士联合浙江海洋大学於洋副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Water Research》(SCI 一区TOP 期刊,IF = 13.4)上发表题为“Subtle introduction of membrane polarization-catalyzed H2O dissociation actuates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oagulation for hardness ion removal”的论文。


  研究介绍

  近年来,工业循环冷却水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发电、化工等工业领域。通常,此类水具有高硬度、高碱度和高电导率等特点,在长期的循环使用过程中,水分不断以不含盐的水蒸气形式蒸发,使得循环冷却水的含盐量逐渐增高,硬度离子易形成沉淀沉积在传热表面上,形成水垢。

  这不仅会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而且会造成管道堵塞,使系统阻力增大,能耗增加,给工业正常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有效去除循环冷却水中的硬度离子具有重大的意义。

  电絮凝(EC)是一种去除循环冷却水中硬度的方法。然而,缓慢的水解反应严重限制了絮凝物的形成,抑制了硬度的共沉淀,同时造成了溶解Al3+的二次污染。受传统电渗析中有害的膜污染现象的启发,本论文通过引入一种膜极化催化的H2O解离来显著提高电絮凝中的共沉淀效率。所得到的强化电絮凝工艺(MEEC)实现了318.9 g·h-1 ·m-2的硬度去除率和3.8 kWh·kg-1 CaCO3的能耗,这都优于迄今为止报道的其他常规硬度去除工艺。在电场诱导的膜表面离子耗竭区域内,离子交换膜的官能团与表面吸附的H2O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可以有效地催化H2O的解离,并且阳离子交换膜中的-SO3-比阴离子交换膜中的-N(CH3)3+更具催化活性(图1)。

  图1  膜极化催化H2O解离的实验探究(a)电压-电流关系曲线;(b)差分电荷密度,电子积累/损失用黄色/青色标记,数字是–SO3-/–N(CH3)3+与吸附的H2O分子之间转移的电子;(c)–SO3-和–N(CH3)3+的水解离活化能;(d)水解离增强电絮凝去除硬度示意图。

  这种特殊的膜表面H2O解离有利于在离子交换膜靠近阳极区域周围形成一个分布广泛、能够良好模拟的碱性区,促进了溶解的Al3+向絮凝体转化,从而增强了絮凝体的形成,避免了溶解Al3+的二次污染。此外,通过结合气洗再生法,MEEC在各种反应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图2)。


  图2  MEEC稳定性与优势评估(a)离子交换膜和电极的加速寿命实验中电压变化;(b)原始和受损的离子交换膜的FTIR图谱;(c)膜寿命与电流密度关系回归;(d)MEEC CEM在30个周期内的运行稳定性,实验条件:电流密度100 A m-2,流速40 L·h-1,pH为8.1,进水硬度350 mg·L-1,阻垢剂浓度2 mg·L-1;(e)原始铝阳极,不同周期后的铝阳极,以及气洗后的铝阳极的Tafel极化图;(f)氧化还原CV;(g)CV;(h)EIS;(i)MEEC与传统EC,EP,ED和RO工艺的硬度去除性能比较。


  文章信息

  金华长博士与浙江海洋大学陈东之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浙江海洋大学於洋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合作作者还包括浙江大学陈雪明教授。该研究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100108)、浙江省石油化工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2021Y01)、浙江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No.Y202249024)、温州生态园科研项目(No.SY2022ZD-1002-04)的资助。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240